首页 资讯 正文

那朵被“唤醒”的云|人民气象事业创建80周年印记

体育正文 188 0

那朵被“唤醒”的云|人民气象事业创建80周年印记

那朵被“唤醒”的云|人民气象事业创建80周年印记


1945年至2025年,人民气象事业走过80年光辉历程(lìchéng)。


80年来,乘着时代的春风,一代代气象工作者(gōngzuòzhě)把握时代脉搏,筚路蓝缕,栉风沐雨(zhìfēngmùyǔ),对内改革,对外开放,气象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和巨大进步。


值此人民气象事业创建80周年之际,中国气象报开设《印记》栏目,报道80年中具有重要(zhòngyào)意义的大事,带您重温80年点滴,凝聚加快推动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(shèhuì)服务现代化的强大(qiángdà)精神力量。

1958年(nián)夏天,一场60年未遇的大旱横扫东北大地。

7月,正值(zhèngzhí)玉米拔节需水(xūshuǐ)期,吉林省主要粮食产区高温频发,几乎滴雨未下。大范围庄稼枝叶枯黄(kūhuáng),水库干涸,东北最大的丰满发电厂水轮机停止了转动,农业和工业受到严重影响。人民等水心切,望天盼雨,可空中(kōngzhōng)的云就像“休眠”了一样,雨就是不下。

关键时刻,吉林省气象台预报员董洪年和穆家修在《参考消息》看到国外通过人工增雨解决旱情的(de)消息,随即向上级提出了这个大胆设想(shèxiǎng)与建议(jiànyì),并很快得到批准。

任何零的突破,都是里程碑。当年物资(wùzī)匮乏,科研条件欠缺,全国首次人工增雨试验面临种种挑战。在(zài)吉林省委领导下,空军、气象、干冰厂等多方全面(quánmiàn)协同、全力以赴,在最短时间解决了(le)干冰催化剂、作业飞机等棘手问题。

1958年7月21日15时,穆家修在(zài)接到电话后匆忙(cōngmáng)爬上铁皮的斜坡楼顶。在阳光照耀下,桦甸方向(fāngxiàng)的塔状浓积云格外耀眼。不一会儿,一架经改造的苏制图-2飞机出现在上空,直扑那朵云而去。

1958年,我国在吉林第一次开展人工增雨(zēngyǔ)试验

高空中,董洪年等人(rén)挤在飞机后仓,观测云的状态,记录气温数据(shùjù)。当飞机爬到5000米高空,云中温度已降至0℃以下,飞行员周正看到机翼上出现白霜随即调整平飞,机组人员(jīzǔrényuán)决定开始播撒200千克氯化钠催化剂(cuīhuàjì)。

在飞机返程中,冷风透过飞机后仓敞开的(de)玻璃棚子“呼呼”往里钻,董洪年发现云由白变黑。20分钟后,挡风玻璃(dǎngfēngbōlí)上开始有了降水。他把手伸向窗外,冰冷的雨点打在手上像针刺似的,但他却难掩激动(jīdòng):“下雨了,下雨了!首次人工增雨试验(shìyàn)是有效果的!”

这标志(biāozhì)着我国首次人工增雨试验成功“唤醒”了空中的云。

随后的(de)8月8日至(rìzhì)11日,吉林省吉林市进行了5次干冰播撒人工增雨试验,对缓解吉林市及(jí)周围县的旱情起到积极作用,也给丰满水库“解了渴”。

自此,我国开启现代(xiàndài)人工影响天气(tiānqì)事业发展的新纪元,也实现了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1月25日(rì)最高国务会议研究农业发展规划时提出的“人工造雨是非常重要的,希望气象工作者多努力”愿望。

时光流转,六十七载耕云播雨,一代代人工(réngōng)影响天气作业工作者克服万难、砥砺(dǐlì)前行(qiánxíng),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从无到有、由弱到强,在服务保障防灾减灾、乡村(xiāngcūn)振兴、生态文明(wénmíng)建设等重点领域取得显著成效。如今,高性能国产新舟60人工增雨飞机穿入云层,播洒甘霖润泽民生(mínshēng)。放眼神州,从黄土高原到江南水乡,从天山牧场到云贵高原正书写着“人天对话”的崭新篇章。

3月13日,甘肃省气象局(qìxiàngjú)利用高性能国产新舟60增雨飞机开展人工增雨(雪)作业,图为工作人员开展作业前(qián)准备。图/黄山

那朵被“唤醒”的云|人民气象事业创建80周年印记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